志愿服务新闻
《南方都市报》AⅡ2版《老年义工:有生之年发挥余热》

退而不休,老有所为,是令他们感到快乐的事

张朝广是广州义工粤晖家电维修队的组建者。

广州康复义工郭连有会经常探访癌症患者。

85岁的逢源街道办义工联队义工何德言。

10月22日,广州义工联在珠吉街举办重阳敬老游园活动。珠村巧娘队摆摊教授制作乞巧作品。

虽然,学生义修队手脚要快些,但是,经验没我们足!

——— 义工张朝广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教导特殊人群编排舞蹈……看到经过艰苦训练的最终成果时,特别感动。

——— 义工何德言

在黑暗中发出微弱的光,尽自己能力给病友指引,为他们带去光明。

——— 义工郭连有

广州活跃着这样一群长者义工。他们退而不休,或将自己的兴趣投入到贡献社会的活动中,或用自身抗癌的经历,鼓舞病友积极抗癌。

他们普通却不平凡,虽然曾身处不同的行业,但现在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有生之年,发挥自己的余热,继续贡献社会。

 

退休

 

“自己还有余热,能否到社会中继续发挥?”

张朝广已经退休8年了。义修的时候,居民们喜欢把他唤作“师傅”。他今年64岁了,穿的是白绿相间的义修队马甲,黑发间杂些许银丝,精神却相当矍铄。

义修的时候,张朝广戴一双老花眼镜,眼镜上装着小型照明灯。但即使这样,修理一个小玩具的时候,一条微细的电线的接头也让他感叹说,“眼睛不行了”。

张师傅退休前在本地一家媒体工作,干到56岁的时候,他申请退休,自此在家无忧无虑地琢磨自己的爱好。

张师傅的爱好正是修电器。他喜欢过去的视听设备,比如旧式收音机和电影放映机。在夜阑人静的时候,他常常会逛天光墟,淘旧的收音机拿来修,听着收音机播放着伴有杂音的来自中波台的声音,他觉着一种满足感。

但是,在家日子久了,日复一日难免单调。张师傅就想,自己还有余热,能否到社会中继续发挥?他看到网上广州市义工联在招募义工,可谓正中下怀。他当即报了名,专长仔仔细细地填写了———修家电。

2013年暮春时节的一天,张师傅拎着自己买来的整套装备来到芳村中南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摆摊的只有他一个人是义修的。这是他第一次做义工,来修东西的人不少,出乎他意料之外。

当时,有个老人提了一台坏了的收音机过来,他一番捣腾后,收音机有了声音。仿佛是创世纪时有了光一样,老人对张师傅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夫深感佩服。众人对张师傅报以掌声———这些掌声,至今仍烙印在张师傅脑海里,他说起来,脸上泛起了笑意。

 

义修

 

年轻人手脚快,但“经验没我们足”

电动螺丝刀发出“突突”响,张师傅用它拧开了一个蓝色玩具。这个会发声的玩具被摔后,就变成了哑巴。他很快发现了不会发声的原因———喇叭的线断了。他将喇叭拆下来,寻找喇叭的接线口,然后重新找电线把它接上去。

在这个带着凉意的秋日午后,与张师傅一起在海珠区英豪花园二期的摊位忙碌的,还有其他多名长者义工。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小区居民拿来的电饭煲、小播放器、D V D机、电风扇……都是些家里用坏了的小电器,不舍得丢,拿过来试试看。

修东西的时候,因为眼睛不好使,这些已经退休了的老人们大多戴着老花镜。他们将这些小电器托在手上,像研究一件古董。

张朝广所在的这支义修队全名为“广州义工粤晖家电维修队”,由张朝广组建于2013年。这支义修队的特点就是它的年龄———它是一支平均年龄达到63岁的16人队伍,全部由退休人员组成,年龄最大的71岁,最小的55岁。

近些年来,这支义修队深入到多个社区,挂上“义修”的手写牌子,摆开摊位,给市民们修东西。他们最东可到天河区的棠下街,最西则达白云区的富力桃园小区,足迹踏遍大半个广州。

年龄即是特色,张朝广说,有时候也正是他们面临的问题。“我们老年人无法像年轻人一样蹲着修理,我们必须有张凳子坐着,否则就会腰酸背痛。”张朝广说,有时候天气冷了或者刮风下雨,他们的活动就得取消。因为,老年人毕竟不比年轻人了,身体可能会吃不消。

有一次,一支学生义修队和他们赶到一块义修了,张朝广觉察到了两支义修队的区别。但是,张朝广说:“虽然,他们手脚要快些,但是,经验没我们足!”

除了在各个社区固定摆摊接活儿,义修队也上门维修。张朝广称,这些需要上门维修的市民通过义工联联系到他们,需要修理的一般是门锁和大件电器。

这些大件电器有的很旧,稍微拨弄一下,手都会沾满铁锈。但是,义修队的师傅们没说过一句怨言,他们只想把东西修好,让它重新恢复运作,就心满意足了。但是,有时候,电器的主人却觉得不好意思,一定要表示自己的谢意。

有一次,张师傅上门去给一个独居老人修理一台吊扇。修好了后,老人拿出自己买来的保健品,怎么说都要给张师傅。张师傅没收下,反而和义工一起提醒这个老人,别被那些兜售高价保健品的骗子给骗了。

 

满足

 

看着电器恢复运转,就像医生医好了病人

“这种东西拿到外面的修理店,他们不会给你修的,因为人力成本在那。那么便宜的东西,如果修理店要价高了,顾客会觉得不服气。”张朝广的左手一边捏着玩具的小喇叭,右手握着电烙铁重新焊好接线口。

张师傅说的是实话。拿到义修队面前的很多都是不值钱的小电器,或者就是有些年月,修了要耗很大力气,不如去买一个新的划算。但是,人们对这些电器有了感情,所以,碰到义修队来,总想着看看能否妙手回春。

义修队的师傅们也对能够修理好一件东西感到心满意足。在张师傅眼里,这是一种很难用语言描述的兴奋感,看着电器恢复运转,就像一个医生医好了一个病人一样的感受。

有时候,张师傅会为了电器的一个小零件跑去陶街搜寻,找不到就上淘宝买。张师傅曾经上门为一个低保户修理电热水器,前前后后修了两个月才找到合适的零件,把它修好。

作为队长,张朝广一直是团队里坚持参加义修活动最多、服务时数最高的义工。张朝广说,之所以做义工,一方面是可以给社会做贡献,一方面也是退休后整天窝在家里对身心无益,出来义修可以活络身体,还可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

 

时间

 

每周至少花5个钟做义工

长者义工中,许多人都是像张朝广这样的退休人员,他们有一技之长,把兴趣爱好投入到义工活动中来,比如住在逢源街的何德言。

何德言,住在福寿街大半个世纪了,老街坊都叫她“何妈”。

何妈看起来和蔼耐心,说起话来也不疾不徐,有着极好的邻里人缘。很难相信,眼前这个容光焕发的阿姨,已经85岁了。

大家都知道,何妈爱跳舞。可惜,退休前,她是一名医务工作者,舞步没时间迈开。等到退休了,坐拥大把时光的她,第一件事想到的就是跳舞———她去了老年大学,正正经经学了三年的舞蹈。

转圈,弯腰,跳跃。这些动作对于骨质容易疏松的老人来说,属于危险动作。不过,何妈自豪地说,“我都没问题的”。

如今,何妈将对舞蹈的热爱带到了义工活动中。

何妈所在的荔湾区逢源街道于1998年成立了专为长者提供服务的文昌邻舍康龄社区服务中心。打那开始,何妈就成为那儿的义工,如今已有19年。这两年,她的总服务时长超过500个小时。这意味着,她每周至少要花5个小时在义工活动上。

文昌邻舍康龄社区服务中心老人大学现在开了四个舞蹈班,其中一个班就由何妈担纲导师。

何妈的学员主要是舞蹈零基础的老人。她非常用心,还专门为此写了教案。

人数最多的时候,一堂课上,有60多人在听何妈教授舞姿,这个数目是最早开班时候的近三倍。何妈说,其实教学的时候,也不多强调动作多标准规范,就是大家聚在一起,感到开心。

这,正是舞蹈的意义。

何妈说,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教导特殊人群编排舞蹈。这群特殊的学生在学习上有少许障碍,学动作记动作并不能像常人一样。这对何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需要她用极大的爱心和耐心去包容克服。在看到经过艰苦训练的最终成果时,何妈觉得特别感动。

 

排忧

 

尽己所能为孤寡老人解难

在康龄中心当义工的这么多年来,何妈一边用舞蹈带领着同龄人寻找生活的乐趣,一边利用自己的时间关爱和探访街道的弱势人群,包括独居的孤寡老人。聊天、送饭食、倾囊相助,她尽己之所能为他们排忧解难。

何妈也是自己独居。她的三个女儿分散住在广州、顺德、香港三地,平常多靠电话微信联系,偶尔才有些大型的家庭聚会。何妈说,女儿们自己经营着小家庭,现在都已经退休,有了儿孙辈。

何妈有着一颗感恩的心。何妈说,她女儿小的时候,有个阿姨经常帮她照看孩子,后来一直保持着联系,这个阿姨跟她就像亲人一样。“她自己一个人,年纪大了,身体不怎么好,我就常常去看望看望,给她点帮助,也是感恩。”何妈回忆道,“如果她还健在的话,都快要一百岁了”。

何妈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她有稳定的退休金,有晚年空出来的时间,偶尔与朋友聚聚会,在社区服务中心学学新东西,做做义工。何妈说,对于义工,她还将一如既往地做下去,这是令她感到快乐的事情。

 

鼓舞

 

这种帮助“有时候比药还重要”

与张师傅和何妈不同的是,义工郭连有则是以自身20年的抗癌经历鼓舞着许多癌症病友。

天河区棠德西路的复大肿瘤医院北院,一个病房里,小洁(化名)刚刚做完了手术,身体虚弱。这是10月21日的上午,窗外的秋风渐起,吹落落叶了。正在对抗癌症的小洁没有灰心,因为她得到了病友郭连有的鼓励。

郭连有是广东省生命之光癌症康复协会常务副会长,她这次是以义工的身份出现。

“我觉得你很棒!”见到刚做完手术的小洁,郭连有迎上前竖大拇指称赞她。郭连有握着小洁的手,不忘提醒广州气候干燥,要多喝点汤水补充体力。“抗癌是漫长的路,要挑战自我。”

小洁来自外地,她患癌已有4年多了。当时,检查出患癌症晚期,小洁感觉天塌下来了。人到中年,她是家庭顶梁柱。“没有信心去治疗,就想着把钱留给家人。”这原来是小洁对突如其来的打击的态度,直到她偶然认识当地癌症康复协会的义工,才鼓起了生存下去的勇气。

此后,小洁做过多次化疗,有人推荐她到广州的复大肿瘤医院治疗,从未踏足广州的她担心人生地不熟,但是偶然通过义工,她认识了郭连有。

在广州的郭连有让小洁用微信传来病历资料,当晚就联系熟识的医生做远程诊断,随后为她开通入院的绿色通道,等她过来就安排入了院。

“连姐好亲切,像贴心的老大姐!”小洁一提起郭连有,很是感激。她与郭连有素昧平生,只在微信上交流过,她根本没想到这个陌生人会这样热心助人,“让我感到很温暖”。“这种帮助和鼓励,对我来说,有时候比药还重要。”

探访完小洁后,郭连有来到复大肿瘤医院南院。

听说连姐要来,一个原来只容纳6张病床的病房瞬间热闹起来,十多个病友闻讯后,有的提着输液瓶,有的坐着轮椅陆续赶来。座位不太够,他们就在病床的床沿挤一挤。

坐在病房的每个病友,郭连有都很熟悉,她关心地询问他们的病情,并欢迎新的病友加入协会这个大家庭。

“癌症是慢性病,我们会一起走过。”她说,声音轻柔而不乏踏实温暖。

病友雷姐称,患癌后心情抑郁,2013年加入广东省生命之光癌症康复协会后,定期参加协会组织的健康讲座、爬山和唱歌活动,逢年过节和病友聚会,彼此交流治疗方法,坚定了治疗信心。“我们像一个大家庭的兄弟姐妹,每天生活得很充实,和正常人一样。”

在医院为协会提供的办公室,郭连有终于可以喘口气,靠在沙发上稍作休息,一名义工开始拨打电话订外卖。此时已临近下午1点。郭连有掏出手机,翻看微信,里面有70多个和癌症康复相关的微信群,未读信息的数字正在不断地跳动着。

她笑着说:“工作太忙了,根本没时间一条条看。”每天,她只能抽零碎的一到两小时看微信并回复。

 

信念

 

“尽力给病友指引,为他们带去光明”

郭连有对抗癌症的时间,比常人想象的更加漫长。

1997年底,当时担任广铁(集团)公司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科主任的她检查出患有乳腺癌晚期。那时候,她才40多岁,正处于人一生中最宝贵而且责任最重大的时候。她坦言,一开始难以接受检查结果,不过,在家人和同事不断鼓励支持下,她开始积极配合治疗。

化疗、手术、放疗。在那年春节前夕,郭连有熬过了一系列难熬的治疗过程。其间药物产生的副作用明显,脱发和呕吐,郭连有全靠精神支柱挺过来,“我离不开家,家也离不开我,我牵挂我的家人、同事和好友”。

在放疗过程,单位同事曾经拿着介绍广东省生命之光癌症康复协会的剪报给郭连有看。看完后,郭连有迫切地希望加入这个大家庭,以寻找抗癌路上的同伴。如愿加入广东省生命之光癌症康复协会成为会员后,郭连有听健康讲座,和病友交流,“有时不用说话,彼此一个眼神都能懂”。尤其,听到病友们讲述自己成功的抗癌经历时,她会热血沸腾,“你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

病情得到暂时控制后,郭连不愿放弃热爱的医务工作,仍继续奔走在第一线。2003年“非典”时期,作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消毒部门成员,首要的任务就是消毒,郭连有把最繁重的广州站和客运站列车消毒的任务揽在自己的身上。

如今,郭连有已经64岁,在这原本该颐养天年的退休年龄,她却仍在为协会发展奔走,为病友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究竟是什么让她为此执着20年?

郭连有低头沉思后,回答说是“信念”,“我需要他们,他们也需要我”。

郭连有的微信名字叫“星星”。她解释,这个网名陪伴她10余年,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希望广东省生命之光癌症康复协会做大做强,也希望自己像星星一样,“在黑暗中发出微弱的光,尽自己能力给病友指引,为他们带去光明”。

(《南方都市报》2017年10月30日AⅡ2版)

志愿服务新闻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20-86479023

公共邮箱:gvu83936660@126.com

通讯地址:广州市荔湾区环市西路68号广州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6楼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2:00;14:00-18:00(节假日除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 广州公益时间银行
    广州公益时间
    小程序

×

广州市志愿者注册方式

1、打开微信扫描下面的二维码直接注册

广州市志愿者注册

2、下载“广州公益时间”APP进行注册

可通过应用宝、华为商城、苹果商城、vivo商城、oppo商城等各大应用市场搜索“广州公益时间”进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