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新闻
媒体社评 | 《广州日报》《让来穗人员更好融入广州》

由广州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指导

中大社工服务中心主办

广州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协办的

“我和广州有个故事”广州市来穗人员朗读者大赛(第二届)总决赛

8月26日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顺利举行

活动反响热烈

我们一起去看看媒体怎么说吧

 

 

日前,“我和广州有个故事”第二届广州市来穗人员朗读者大赛总决赛在中山图书馆举行。10名来穗人员生动讲述他们与广州的深厚情缘,分享他们在广州的奋斗故事。

  年过七旬的老人刘郁馥回忆起与广州四十年的缘分,格外动人;已来广州18年的小学教师杨女士,为外来工子女撑起一片蓝天,分外暖心;三个性格迥异的“90后”青年因广州相识,共同在异乡打拼,演绎青春风采……城市的主角是人。这些故事或励志,或温馨,生动鲜活,直抵人心。  

“得人者兴”。一座城市聚集人口等资源要素的能力,是其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指标。根据世界城市发展规律,开放程度越高的城市,也是越具活力的城市。千年羊城,以开放包容、海纳百川城市气质,吸引着五湖四海、世界各地的人来到这里建功立业、追逐梦想。根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广州登记在册的来穗人员已达967.33万人。他们怀揣梦想,为美好生活打拼,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正如刘郁馥所讲的那样——“是千千万万的外乡人和广州人共同拼搏、携手奋斗,用一滴一滴的汗水浇铸出焕然一新的广州”。

  来穗人员是城市的宝贵财富,让来穗人员更好融入广州是广州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广州聚焦来穗人员融合行动、完善积分制服务机制等,不断增强来穗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推动非户籍人口全面系统融入城市方面,走在全国城市前列。当然也必须意识到,当前来穗人员数量、结构等不断出现新情况、新特点,比如来穗人员已从“候鸟式迁移”向“长期稳定居住”转变,从单身进城向家庭式、家族式转变。这无疑对城市社会治理带来更大挑战,提出了更高要求。

  让来穗人员更好融入广州,要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上下大功夫。“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对来穗人员而言,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什么?是来广州能找到一份比家乡待遇更好的工作,是有一个稳定的住所,是孩子能够进入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生病了有基本医疗保障……一直以来,广州对来穗人员敞开胸怀,不断拓宽为其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途径,也因此,来穗人员对广州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不断提升。今后仍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来穗人员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痛点难点问题。举例而言,根据调查,当前来穗人员对“教育服务”满意度还有提升空间,还有部分随迁子女无法入读公办学校或有学位补贴的民办学校。对此,只有进一步强化紧迫感,加大力度拓宽公共服务领域、扩大覆盖面,才能让来穗人员收获更多的获得感。

  让来穗人员更好融入广州,要在共建共治共享上求突破。“参与是融入的最高层级”,这句话得到了广泛认同。从共治议事会、志愿服务等实践来看,只有真正参与其中、共建共治,才能进一步增强来穗人员对城市、对企业、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此次“我和广州有个故事”也是一扇窗口,从中可以管窥到,越来越多来穗人员具有参与社会治理、回报社会的意愿和热情。比如来广州5年的王立乾感慨“参与社区建设让我感觉自己就是‘本地人’”;18年前来到广州的刘阿姨,举办服装分享会,教社区老年人学习智能手机,不断发光发热………今后不妨进一步鼓励各区、街道因地制宜,探索机制,建立平台,最大限度激发来穗人员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让来穗人员觉得广州不只是创新创业的福地,更是生活的家园;自己不是这座城市的匆匆过客,而是城市的主人。

“城,所以盛民也”。来穗人员能否更好地融入广州,事关城市的幸福指数,影响城市的发展后劲、长远未来。广州将不断满足来穗人员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让来穗人员可以与城市共同成长,共建共享幸福广州。

 

 

转自||广州日报
评论员 夏振彬

 

 

志愿服务新闻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20-86479023

公共邮箱:gvu83936660@126.com

通讯地址:广州市荔湾区环市西路68号广州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6楼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2:00;14:00-18:00(节假日除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 广州公益时间银行
    广州公益时间
    小程序

×

广州市志愿者注册方式

1、打开微信扫描下面的二维码直接注册

广州市志愿者注册

2、下载“广州公益时间”APP进行注册

可通过应用宝、华为商城、苹果商城、vivo商城、oppo商城等各大应用市场搜索“广州公益时间”进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