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新闻
《广州日报》A22版《“白发义工”芳姨》
顾洁芳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武威 59岁的顾洁芳已在荔湾区东漖街家庭服务综合中心做了近4年的义工,虽然头发已经花白,但要比年纪,她还算是服务中心义工里的小字辈,老人做义工帮更困难的老人,在这个街道里是常态。

东漖街道内的芳和花园,是广州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小区之一,当年就吸引了不少困难人士申请入住。如今,不大的街道居住有680名伤残人士、386名独居或孤寡老人、2385个低保收入者以及560名下岗人员,这其中大部分人,都住在芳和花园。

在这个特殊的社区里,顾洁芳和其他义工、社工的工作,让记者在老人们的脸上见到了几缕明媚的“阳光”;参加义工后,顾洁芳的脸上,同样阳光灿烂。

顾洁芳隔三岔五就会去照顾独居老人何顺意(中),邻居谭婆婆也经常来看望何顺意。

在芳和花园小区,人们爱把热情、爱笑的顾洁芳亲切地叫作“芳姨”。穿着义工联工作服,背着粉红色的书包,芳姨的脸上总是堆着微笑,小区里几乎每一个上了年纪的人都认识她。有些老人一见到她,就会没完没了地和她拉家常,直到芳姨无奈地表示,她接孙子放学的时间到了。

半聋义工带耳蜗成电话专员

芳姨有很好的人缘,是她4年多来做服务综合中心的电话慰问员积攒下来的。

这些年来,芳姨不知给芳和花园里多少老人家打去嘘寒问暖的电话。每次电联,她的嗓音都很洪亮,自我介绍义工的身份后,便开始询问老人家近期的身体状况以及家庭变化;若发现异常,芳姨就会主动和身旁的社工沟通,解决老人的困难。

如果不仔细观察,旁人根本不知道,芳姨是一个左耳带着耳蜗,右耳完全失聪的残疾人。一开始打电话,因为话筒凑得耳蜗太近,产生耳鸣和不适,芳姨常常会把耳蜗摘掉,尽量用左耳残存的听力听清对方的话;后来,芳姨开始尝试用免提打电话,但当周围的环境过于喧闹,她就只能拉大嗓门了,“我说话很大声,服务中心几乎全部人都听得见,我的电话没悄悄话。”

芳姨每个电话的时长只有三四分钟,但她很会掐要点,身体、三餐、起居,她每次都会问到。渐渐地,因为帮助的人越来越多,她对聊电话这件事越来越感兴趣。两年前,除了定期给东漖街的老人打电话,她还主动加入了广州市义工联的“长者心声热线”,接听全市老人们打来的电话。

“在长者心声热线里,绝大部分老人打电话来,都是来诉说自己寂寞的,老人们总是问,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去看他/她。”工作时间久了,芳姨感到,小小一台电话机,承载着很多老人的情感寄托,“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独居很久的刘婆婆,有段时间,她每天都会打电话来找我聊天,但因为长者心声热线是义工不定期轮班的,她找不到我,就非常焦急,不断打电话来催问‘顾洁芳在不在’?‘她不来上班了吗’?”

90岁母亲和她中风的儿子

90岁的叶五妹与她63岁的儿子崔伟源,住在芳和花园的廉租房里,这对母子是芳姨最早的服务对象之一。2013年,正是芳姨的一通电话,让她了解到这对母子面临的困境。

早在1993年,家住海珠区南华西路、做小生意的崔伟源就因为中风病倒了,虽然经过医院的抢救,但崔伟源的双腿却永远失去了行走能力,不久,崔伟源的妻子也离他而去,只留下母亲叶五妹独自照顾崔伟源。

“虽然崔伟源有5个兄弟姐妹,但他们各自都有家庭,儿子又还在读书,所以只有老母亲来照顾他。”边听芳姨介绍,记者边跟着她来到崔伟源的家,一听说是芳姨过来探访,叶五妹热情地打开房门,只见母子俩正吃着午饭,两人除了一个苦瓜炒牛肉和一锅米饭,没有别的菜。

时至今日,芳姨和叶五妹依然记得2013年那通电话的内容,叶五妹在电话里向她哭诉,因为长期卧病,看到母亲年纪越来越大,崔伟源的心里非常郁闷,搬到芳和花园后,一直都不愿意下楼走走,儿子如此愁闷,叶五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芳姨接到电话,就向指导她的社工反映了叶五妹一家的情况,随后,热心的芳姨不断来到叶五妹家中开导崔伟源,最后,崔伟源终于被芳姨的诚意感动,愿意坐着轮椅到楼下散心。

芳姨和服务中心的社工每次家访,都会记录崔伟源和叶五妹生活上的困难。当年最大的困难,是90岁的叶五妹,实在没有体力照顾崔伟源洗澡和上厕所。于是,他们上报残联,从崔伟源的床头到洗手间,制作了一条长长的扶手,还帮助崔伟源申请了一个可以手摇的轮椅。

“现在儿子终于可以自己冲凉了,尽管他每次都要花两三个小时,但他毕竟可以自理,他也可以自己推着轮椅,坐电梯到楼下活动了。”每次说到生活上的这些改变,叶五妹总是不住地对着芳姨点头,“真是多谢芳姨,没有她这样的好心人帮助,我们一家的生活,我不敢想象。她可以算是改变了我儿子的人生。”

每次听到服务对象这样夸奖,芳姨都会感到由衷的高兴,而这次家访,芳姨又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叶五妹的心脏病让她感到不适,另外,崔伟源的儿子找到了工作,这也让崔伟源失去了领低保的资格,“你不要急,我替你去残联问问,残疾人应该还可以享受一些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

芳姨说,她每天都会看《广州日报》,在她的手机里,也关注着广州市、区民政局的公众号,“我最关注一些社会福利方面的新政,这样我们才会及时帮助我们的服务对象。”

没有冰箱不敢多领餐的老人

芳和花园义工有21栋高层住宅楼,如今,哪一幢住宅楼里住的孤寡老人多,哪一幢住宅楼里的残疾人多,芳姨如数家珍。

探访完崔伟源家,下午芳姨继续探访83岁的独居老人何顺意。芳姨说,这位何顺意老人是她近期主要的探访对象,她每隔两三天就会去看一次,每次去,都会带上服务中心里的一份爱心晚餐。她虽名义上和小儿子居住,但因为小儿子在外面欠了很多债,所以平时极少回家。

芳姨记得,刚认识何顺意时,有一回她带了很多餐食去慰问,但大部分食物却被老人拒绝了,知道原因,连芳姨也感到有点惊人,“我家里没有冰箱,这些菜到第二天就不能吃了。”

跟着芳姨来到何顺意的家,只见屋内摆设只有几件极旧极简陋的家具,家里除了一台电风扇、一个电饭锅、一台用100元买来的二手电视机以及两个电灯,没有其他电器。老人连一个衣柜都没有,所有的衣服,都被塞在她睡觉的铁床床头。

除了没有冰箱、衣柜,何顺意连洗衣机都没有。83岁的她,平时就把衣服放到水桶里,倒一些洗衣粉后胡乱搓揉,就拿起来放到阳台上晾晒,何顺意的腰椎一直痛,这使得她无法坐矮一点的凳子,因为一坐她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对于何顺意,芳姨的工作主要是陪伴和倾听,见到芳姨前来,何顺意就像见到了久违的亲人,不断地表示感谢:“真是多谢你记得我,隔几天就来给我送吃的。”

在老人的床头,至今还摆着儿子、儿媳的结婚照,但一聊到孩子,她总是悲从中来,因而这也成了芳姨与之聊天的禁区。何顺意如今每个月只有940元低保,除掉每月200多元的房租和管理费以及必要的吃喝开支,老人几乎不可能省下钱来买冰箱、洗衣机这样的大件电器。

每隔几天,何顺意才会和邻居谭婆婆一起下楼买好几天的菜。

芳姨也很无奈,一旁的社工告诉记者:“要解决困难,需要有人捐助电冰箱才行,但目前来看,捐助这种大件电器的人非常少,捐赠衣服的却非常多。”

一年义务工时超600小时

芳和花园的住客,很多人都有一段伤心的往事,芳姨也是如此。2009年,芳姨的丈夫去世,当时儿子还在上学,因为家庭矛盾等原因,母子两人只能在外租房度日,“日子苦到有时300元都拿不出来。直到后来申请到了这里的经适房,等了两年多,我们才有了这里的住所。”

2013年3月8日,刚来到芳和花园居住不到1年的芳姨,成为街道的一名义工。尽管没有半分钱报酬,但2015年,她的义工服务时数达到606个小时;刚刚过去的2016年,义工服务时数也有559个小时。算起来,芳姨每天的义务工作时长将近两个小时,可以说,芳姨如今已“沉醉”于义工服务中。

何以“沉醉”其间,芳姨自己的解释是“感恩”。1973年4月8日早上六七点钟,当时还是广州市五中初二学生的顾洁芳在宿舍遭遇龙卷风袭击,宿舍的房顶全部坍塌,顾洁芳也被25厘米厚的房梁砸到,昏迷了过去。

直到顾洁芳醒来,已是当天晚上六七点,正是这次飞来横祸,顾洁芳的右耳彻底失去了听力,左耳的听力也严重受损,“到现在也不知道当时是谁救了我,我下铺的同学被砖头埋住了,没有救过来。”

出院以后,顾洁芳决定用行动感恩社会。高中毕业后,她就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帮助身旁的残疾人和孤寡老人,“我会不定期去到他们家里,为他们打扫卫生和做饭。既然是素不相识的人救了我,我也应该去帮助那些素不相识有困难的人。”

芳姨每天都会抽时间到服务对象家进行家访。

快乐别人就是快乐自己

如今,芳姨的儿子已经工作,他和儿媳平时主要在佛山居住,除了带带上幼儿园的孙子,芳姨大部分时间也处在独居状态,“决定做义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不能总一个人待在屋里,和义工们在一起,帮助社区里有困难的人,既快乐了别人,也快乐了我自己。”

4年的义工工作,让芳姨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快乐,也更愿意回报社会。她每年都去献血,去年,她还去了广州市红十字会,签署了死后捐献器官的协议。

和几乎所有芳和花园的住客一样,芳姨对待自己依旧非常简朴。中午,因为接受采访的缘故,芳姨错过了服务中心里餐厅的开饭时间,为了省钱,芳姨坚持要去街对面吃一碗8元的云吞面。

但彼时当听说服务对象有困难时,芳姨常会二话不说,从每月不到3000元的退休金里拿出一部分,捐助给他们,“在我们这个小区,比我更困难的人还有很多。”

记者手记:保障房里的冬日暖意

芳和花园居住着一部分生活最艰辛的广州居民,小区的户型没有一个超过70平方米,包含一部分廉租房和经适房。当初,因为小区临近坑口地铁站,附近医院、学校、市场等配套完善,这个保障房小区的申请从一开始,就非常抢手。

这样一部分困难群体集中居住,社区面临的各方压力可想而知。随着2011年底小区交楼,到2012年、2013年,业主开始集中入住,小区已经经过了三年多时间的“历练”。记者在小区探访时发现,尽管小区内随处可见老年人和残障人士,但东漖街家庭服务综合中心很好地起到了服务这些困难群众的作用。

在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长者餐厅、长者日托、残疾人服务中心,以及一大批专业的社工及义工团队。在这个义工团队中,很多都是像芳姨这样,头发花白但身体尚健康的老年人,他们本身就居住在社区里,有着和邻居们相似的经历,这也让同命相怜的他们和服务对象聊天时,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心理与困境。

因而,这不失为社区治理的优良典范,正是有了一大批像芳姨这样了解民情的基层义工,结合专业社工们科学的指导,才让社区治理有的放矢,让群众的困难得到及时的反映和解决。

(《广州日报》2017年1月20日A22版)
志愿服务新闻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20-86479023

公共邮箱:gvu83936660@126.com

通讯地址:广州市荔湾区环市西路68号广州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6楼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2:00;14:00-18:00(节假日除外)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 广州公益时间银行
    广州公益时间
    小程序

×

广州市志愿者注册方式

1、打开微信扫描下面的二维码直接注册

广州市志愿者注册

2、下载“广州公益时间”APP进行注册

可通过应用宝、华为商城、苹果商城、vivo商城、oppo商城等各大应用市场搜索“广州公益时间”进行下载。